马六甲原为一无名渔村,四处草莽丛生,一片荒凉,位于马六甲河边,背山面海,形势险要,又有便于停泊小船的港湾,海盗出没,仅有居民数十,多为来自暹罗属地淡马锡的难民。 由于土地贫瘖,粮食不足,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唐代开始,马六甲海峡成为东西交通孔道。 [8]
1402年,来自苏门答腊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巨港(Palembang)王子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初到马六甲并建立起马六甲王朝,其随从占居民人数的大半。当时印度文化在马六甲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当地居民主要信仰佛教或印度教,许多地区甚至仍处自然崇拜。相较于长久盘锯马来半岛沿海与内陆森林的土著,拜里米苏拉等人无疑是外来民族。为了稳定国基,和当地土著和睦共处被视为马六甲立国国策。此外,因其与室利佛逝的渊源,在国防军事上得到了以海为生的海人(Orang Laut)之绝对效忠和配合。
马六甲城内以传统建筑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国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依然保存完好。街道曲折狭窄,屋宇参差多样,很多住房的墙上镶着图案精美的瓷砖,瑞狮门扣,镶龙嵌凤,处处显示出马六甲这个历史古都的独特风貌。中国之上是一座大山冈,是马来西亚保留中国史迹最完整、最丰富的地方。此外还有纪念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三保山 、三保井、三保亭等。葡萄牙式古迹有圣地亚哥古城门和圣保罗教堂等。甚至许多自从葡萄牙占领以来的古代传统仪式还在进行,例如Intrudu(标志天主教四旬期斋戒开始的水节)、branyu(传统舞蹈)和圣cruz(一年一度街头庆祝的节日)。荷兰式建筑有史达特斯教堂(现为市政厅 ),以及郊外的东奎那教堂为苏门答腊型式建筑,内有柔佛苏丹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