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兴安,连绵青山之间,巨大的风电机迎风转动,潺潺绿水之上,水库大坝高峡出平湖,农村乡镇内,生态建设热火朝天。近年来,兴安县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多措并举、综合整治,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入推进生态兴安建设,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令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着力打造桂北生态大县,护航桂北乃至地区生态平衡。
大力推进保护区建设打造桂北生态屏障
据了解,兴安县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3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4.6%,县内有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堪称华南地区的生态“巨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规划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特别是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狠抓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着力推进管理站点标准化建设,着力加强漓江、湘江、资江、浔江水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据《猫儿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报告》,猫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年调节水量近亿吨,净化水质总价值量为26441.05万元,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年保护生物多样性总价值量为28585.35万元,在地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标志。为缓解漓江“雨季洪水泛滥,旱季枯水停航”困扰,推进城市防洪和漓江生态环境补水建设,结合发电、灌溉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我市启动了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的建设,在兴安境内建造了斧子口、小溶江、川江三座水库。三座水库的建设历时8年,兴安县干部群众付出了巨大努力牺牲,总投资近60亿元,征地30000多亩,拆迁近百家企业,移民安置7000余人。如今,桂林市区漓江河段防洪能力由现状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真正破解了漓江“水困”难题,为我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点。同时,全面落实严格的河长制,实施湘江及支流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了县城湘江环境治理工程,建成了广受市民游客赞誉的兴安县城生态环境新地标滨江公园。
灵渠是兴安的名片,是广西历史文化地标。兴安县以推动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契机,实施灵渠保护与利用工程,结合灵渠修缮工程、南渠复航工程,启动灵渠生态环境整治,推动两岸生态补植、花化彩化、水生态保护、整治污水直排、石山披绿等,营造“一渠两岸百里画,三镇七肆六十屯”焕的美丽生态。灵渠成功荣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千古灵渠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严格规范行业管理 发展绿色县域经济
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该县一改过去的粗放经营方式,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健康、绿色发展。
整治矿粉产业“小”“散”“乱”,推进碳酸钙精深发展。过去的兴安,由于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缺失,监管相对松散,私人采石场分布广泛,矿粉厂污染严重,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为此,该县一改过去的粗放经营方式,转向园区化集中、规模化生产、精细化经营,在该县界首镇和高尚镇规划修建了两个年产百万吨级规模绿色采石场,关停散乱小的采石场。利用废弃的严关镇的采石场规划建设碳酸钙精新技术产业园,以高标准、高技术、严环保、上规模引导矿粉企业进园区,将资源通过整合提升,形成能带动经济发展的绿色产业。
开发高山风电,打造生态产业链。兴安地处湘桂走廊,高山风力资源丰富。兴安县因地制宜,着力推动高山风电建设。兴安县政府分别于2010年8月和2017年3月引进了中电投集团公司和特变电工南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涉及县境内的兴安镇、高尚镇等9个乡镇,计划开发兴安风电项目总装机215万千瓦。
该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发电50亿度以上,节约标准煤180万吨以上。同时,高度重视风电建设中生态保护、恢复,推广草籽喷播复绿技术等,今年成功完成近60000平方米的裸土复绿。该县还成功引进风电塔筒等装备制造项目,延长产业链;利用高海拔自然条件,发展高山养殖业、高山种植业等有机农业;引进资金规划建设风林小镇,推进风电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国家级别的越野车赛事落户;形成生态产业链,助推当地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增收齐头并进。兴安县贫困村源江村凭借源江风电场建设,发展高山蔬菜种植、肉牛养殖,成功脱贫摘帽,目前正在发展风电旅游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着力推动生态治理 建设生态宜居县域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兴安县着眼于区域内城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着力推动辖区生态治理,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卫生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整治,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大刀阔斧持续推进“三改”(改厨改厕改圈),推动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全覆盖。该县围绕实施“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和“基础便民”三个专项行动,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带动、因户施策、整村推进等有效举措,取得显著成果,在去年完成10500户“三改”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推进10000户。此外,该县新建的城北污水处理厂已于去年9月30日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全面升级。今年9月8日,该县利用海螺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竣工投产,可实现日处理300吨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泥,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标准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目前,该县正在规划和推进“百千工程”(100个村屯示范,1000个村屯整治),用四到五年时间,持续投入发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坚持生态立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兴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表示,下一步,该县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齐头并进。
(记者 秦念 通讯员 邓桂荣)